雲南之旅

2011071223:04

 

 

與會專家們的大合照


 

 

教授們在雲南大學前合影

 

雲南之旅

~參加「中華民族文化海峽兩岸學術討論會」後

 

 

【小序】1989 年,我是淡江中文研究所一年級學生龔鵬程教授是系主任要領教授團去雲南昆明開會,為什麼會在那麼偏遠的地區開會據說前一年是在北京但是之後有個驚天動地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事涉敏感,而交流又必須進行,所以這一年就安排到雲南二十多年之後的現在,學術交流蓬勃到不行,大前年我有幸又搭「順風車」去了一趟蘇北,其中有許多是此次同行的教授,中國的變化滄海桑田,不可同日而語

話說當時有一位研究生的名額可是班上同學大多有工作沒有人報名我是班上最老也最閒的一個就自告奮勇要去當助教把我的意願告訴龔老師龔老師問她,我的女兒怎麼辦助教轉述這話時,我倒是愣了一下,直覺龔老師太大男人主義了,隨即很「大逆不道」地請助教去問龔老師:他的兩個女兒怎麼辦?(我心想女男平等嘛!)還好助教不像我如此不識大體沒把我的話轉述否則我怎會取得資格前往?現在想想自己不知此行責任重大龔老師當然希望是一個堪任重責」的學生同去,我原非淡大學生,又是畢業多年的家庭主婦,龔老師對我不了解,多少有些顧慮事後也證明他的顧慮是對的,因為求學階段我對老師一向「敬而遠之」,根本沒有「有事,弟子服其勞」的實務經驗,之前又是當老師,只有「被服其勞」的經驗更糟的是,原本要隨團的一位幹練的助教,家中忽然有狀況不能去,當時龔老師可能一個頭兩個大﹔所幸隨團陳老師把重擔扛下來,我這魯鈍的弟子就唏哩呼嚕跟著走一遭,隨團去觀摩。

    回來後助教要我寫一篇稿子登在<淡江時報>,我就寫成這一篇。這是我第一次出國非常感謝諸位教授對我的包容尤其龔老師才大我兩三歲真不知如何「管理」我這個人!看看當時的照片,那一段特殊的回憶回到腦海裡

 

 

 

第一次出國五姊大概比我還緊張她和姊夫特別來送我

 

 

當座機俯臨昆明,迎我們以璀璨的陽光,一群可親的同胞聚集在機場外,攀住柵欄,他們殷切的眼神在等什麼?也許是四十年來一顆顆歷盡滄桑的盼望之心吧!而我自己更從未料到,生平第一次踏上祖國的土地(十多年前,祖國二字寫來很順,現在好像該改成中國。),不是祖籍的家園,而竟是偏居西南的大城-昆明。

 

 

 

 

昆明我來了

 

 

 

此次「中華民族文化海峽兩岸學術討論會」,是由台灣淡江大學中文系與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研討的主題是如何弘揚民族文化?我們這邊在本校李子弋、龔鵬程兩位教授盡心籌畫,與彼岸主辦單位數度協商之下,終於能順利舉行。台灣代表由龔教授領隊,成員有:王仁均、王邦雄、周志文、周彥文、林安梧、陳瑞貴、陳廖安、劉瀚平、顏崑陽諸位老師,及本校圖書館館長黃世雄先生,陣容相當堅強。時間由四月一日~八日,除發表論文討論議題外,會後參觀了民族學院、雲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並遊覽石林、燕子洞等滇南名勝。

 

 

 

 

開會的時刻

 

 

赴彼岸,暢言論學

 

據統計,全國有五十六種少數民族,雲南就佔有二十四種,少數民族文化成為此地的特色。因此,此次會議中,大陸學者的論文多落實在「民族文化」上,台灣學者則各就所長發揮,範圍較廣,甚至包括未來學(見附表)。我方代表在方法學上的理論基礎較為紮實﹔彼方代表則由於地利之便,頗注重田野調查。曾有一度陷入孰輕孰重之辯,經商討後達成共識--理論與材料相輔而成,才能使學術研究更圓滿。兩岸學者,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睽隔四十年,意識形態上自有顯著不同。台灣學者觀念較為新銳,陳述時可以就題論事,侃侃而談。大陸學者則因一時拋不開政治教條的拘囿,難免有所困疑,因而有一兩位學者聽了台灣學人的論文而臨時改題,例如:有位學者原定的論文題目是「佛教中唐入滇考」,結果他改談「中華文化的結構、特色與批評」。

就整個會議言,討論得相當熱烈,有欲罷不能之勢,但一個上午九篇論文的安排,時間上總嫌不夠充裕,有些觀念未能釐清、深入,因此我們建議以後減少篇目,增加彼此思想上的交流。兩岸學者難得齊聚一堂,多些時間交流,可多些觸發,對中華民族文化當更有新的發皇。有一點遺憾的是,此次大陸學者幾乎全部來自雲南,北京學者全數缺席,似乎有負「兩岸」之實。也許去年六四天安門血痕猶在,而東歐共產國家的民主運動構成另一種威脅,使學術受了政治陰影的籠罩,這是學術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

 

 

 

 

 

 

 

晚上有精采的表演那時候有名的孔雀舞我們也看到了可惜沒有閃光燈照下來。左上角那一張是幾個月後在蝴蝶泉照的,我穿著白族女孩的衣服冒充一下,後面的石雕像是旅遊先驅徐霞客

 

 

 

知幾許?少數民族

 

不過有所失,亦有所得,由於他們將重點擺在「少數民族」的文化上,讓我們對此處的少數民族有了比較深廣的認識,在與會學者中也有少數民族的代表,與他們直接交談,更能深入。像和鍾華老師屬納西族(原摩些族),談起她玉龍雪山下那個山明水秀的故鄉,真令人嚮往;徐國瓊老師雖非少數民族,但曾在青海待過十七年,長江源頭、黃河源頭他都曾駐足。原本只知雲南有摩些族和擺夷族(今稱傣族),到此才知有彝、白、哈尼、壯、傣、苗、慄慄、回、拉祐、佤、納西、瑤、藏、景頗、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蒙古、布依、獨龍、水族,且有些族還有分支。各族有其獨特的語言、風俗、節慶等,都值得去探究,人類文化進展的軌跡,可以由他們的民族文化溯源。有些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用自己的文字寫下本族的文化典籍,其中也有文學作品如:用老傣文寫的十萬行敘事詩『烏沙麻羅』,用突厥文寫的一萬五千行敘事詩『福樂智慧』,用藏文寫的『格薩爾王傳』更是長達一百二十多萬行的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少數民族口傳文化中的神話故事,豐富瑰麗,亦值得探究。歷來的中國文學史都偏重於漢族文學,大陸上各邊疆省區已著手編定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文學史,等他們編成,中國文學史就更洋洋大觀。當地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許多民族文化發展或民族文學的作品,黃館長也為本校圖書館選購了幾種,待整理編目後可供借閱參考。

 

 

 

 

 

石林者,石頭叢林也,夠壯觀的啦!

 

 

遊石林,大開眼界

 

雲貴高原的岩石以石灰岩和紅色砂岩為主,所以雲南的石灰岩地形發達,我們去參觀的燕子洞和石林都很特別。燕子洞是亞洲最大最壯觀的溶洞,裡面蜿蜒三千多米,懸垂的鐘乳石各具姿態,下面就是流水,景致特殊。走到一半,導遊小姐指著上面兩個不大的洞說,由那裡上去有幾千坪平坦的地方,正在開發中,不久後可以開放參觀。當時我想到「別有洞天」這句成語,面對此鬼斧神工的奇景,不禁讚嘆自然的偉大。沿著小路走,頂上傳來聲聲乳燕呢喃,更凸顯此處的隱幽深微,可惜回程中的龍舟馬達聲,折損了幾分靈郁之氣。老師們都有浪漫憧憬,希望能輕搖蘭棹,放舟悠遊。

石林則完全裸露在陽光底下,石頭我們常見,但石頭成林卻前所未見,到此真可說是大開眼界。這裡的石頭高大聳立,姿態更是變化萬千,任你去想像,石頭本身留有地質上特殊的痕跡,充分表現出由海洋上升為陸地的時空過程。在石林裡,若不跟著導遊小姐走,會有迷路之虞,整座石林像迷宮,不小心會像進入迷魂陣,原地打轉。小徑上,有小孩子賣貝殼化石,他們是就地取材,我們卻怎麼找也找不到,只好用買的。這裡攤販毗連,出售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包包、衣服等,討價還價之聲不絕於耳。石林附近,還有一處地下石林正在開發中,不久後也可以開放參觀。

 

 

 

 

來到建水孔廟趕緊入內致敬孔子的教化是無遠弗屆的

 

 

路經建水時,參觀了孔廟,據說除了山東曲阜的孔廟外,這所孔廟的規模,可數全國第一,但因維護得並不周到,顯得很破舊。現在廟裡還設了個中學。在進入「先師廟」之前,龔老師帶領大家鞠三鞠躬才進去,恭敬之情令氣氛為之肅穆。海峽兩岸對於古蹟的維護,都有待努力,文化遺產具有崇高的歷史價值,怎可任其頹敗!

 

 

 

 

 

山河是一望無際等著慢慢去探訪

 

 

迢迢路,僅河山一角

 

奔波道途兩天,把地圖拿來一看,發現我們才在昆明南方兜了個小圈子,著名的西雙版納、大理都在遙遠的地方,我們的錦繡河山真是既大又好,千里迢迢來到雲南,才兜個小圈子,實在心有不甘。礙於主觀、客觀條件,只好安慰自己,留點遺憾,等待以後再來完成心願。

其實昆明附近就有許多勝境,我們住的連雲賓館不遠處,就有個圓通寺,是昆明城內最大佛寺,有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據『昆明園林名勝』記載:「坊表壯麗,殿宇巍峨,佛像莊嚴,樓閣奇特,峭壁崚嶒 ,山石嶙峋,崖上萬松,巒清道陰,群峰蒼翠。 」它借蒼翠螺峰山之景,形成別具一格的水院佛寺,,鬧中取靜,小中見大。

 

 

 

 

 

 

我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大多看過未央歌,烽火中的教育、烽火中的愛情來到西南聯大舊址,覺得很親切,雲南師大目前還保留一間西南聯大時期的教室,我坐下來體會當時學生的感受

 

 

 

 

 

民初學者聞一多曾在西南聯大教書也在雲南做不少「志」,最後也在雲南被暗殺是時代悲劇的犧牲者

 

 

舊教室,西南聯大

 

雲南師範大學就是前西南聯大所在地,具有歷史意義,由資料室裡的檔案照片,看到當初教授、學生們跋涉的路線,真是一步一艱辛,令人感動。校園內留有西南聯大原教室一間,供人憑弔,想到鹿橋筆下的未央歌,思古幽情油然而發。(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中國抗戰時期在雲南,由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共同組成的一所大學,前身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一個月後,隨後由於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師生們於是在19382月搬遷入雲南,同年42日,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址現為雲南師範大學54日,正式開課。194654日舉行結業典禮,731宣布結束。

雲南大學和西南聯大只隔一條馬路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有三十五個學科、專業,六十九個研究方向,招收博、碩士研究生,校園環境優美,設有招待所,收費便宜,國內學生若到昆明,可住他們的招待所,有飯菜供應。另外,雲大的善本藏書也很豐富。

 

 

 

 

 

金殿二景小心七星寶劍出柙

 

 

金殿名勝區又名太和宮,在昆明東北郊鳴鳳山上。最有名的銅殿,包括神像、幃幔、扁聯都是用銅鑄造的,總重量二百五十餘噸,是全國最大的銅殿。雲南產銅,很久以前,銅器的製造就很發達。太和宮裡有一把七星寶劍,還有一把傳說是吳三桂使用過的大刀。

 

 

 

 

 

大觀樓美景與美人」,合照者為雲南方面的代表之一

 

 

 

 

 

真的是天下第一長聯

 

上聯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儘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許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自己斷句,我精校過無錯字)

 

 

大觀樓在昆明西南部,當滇池北濱,它最有名的是一幅長聯,上下聯共一百八十個字,毛澤東甚為讚賞,批為「從古未有,別創一格」。這長聯是乾隆年間詩人孫髯翁所撰,現已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來保護。

 

 

 

 

 

筇竹寺的羅漢

 

 

笻竹寺在昆明西北郊的玉案山,最有名的是泥塑的五百羅漢,在梵音、天台來兩閣及大雄寶殿上,分上、中、下三層,形象各異,栩栩如生,是由黎廣修帶著五個徒弟,花費七年才造成(一八八三~一八九O)。

 

 

 

 

登上龍門而小天下

 

 

 

西山森林公園距昆明市十五公里,瀕臨滇池西岸,可俯瞰滇池全景。它最值得稱道的是龍門,有上、下兩個名洞,其內佛像、佛桌、香爐等均直接鏤刻,非常可觀。整個森林公園由群峰組成,澗壑流泉,雲蒸霞蔚,是覽境勝地,遊人如織。

 

尊古物,民族瑰寶

 

民族學院以培育少數民族領導人才為主,文物保存室中,可以見到少數民族的古籍,貝葉經典、象形文字典籍均有,還有情侶傳遞愛或怨的樹葉情書。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及使用器物,也多有陳列,最特別的是一套編鐘,更是古文化的瑰寶。

 

 

 

昆明市比較現代的區域兩節公車是台灣所沒有的

 

 

 

 

比較古老的街道,牆上還寫著政府宣導令,跟早期的台灣很像,有他鄉遇故知的熟悉感。

 

 

 

雲南少數民族多,古物多,是人類學、考古學的寶庫,特異的地形是地質學的寶庫,更有「動植物王國」的美稱。此次主要目的是開會,行程相當緊湊,受到對台辦事處人員的周全接待,吃的、住的都不錯(尤其高原上特殊的產品,令我胃口大開)。昆明市區裡,汽車、摩托車不多,公共汽車是兩節車廂的,來來往往最多的是單車,及載貨的馬車。鄉下趕集時,騾車、馬車多,路上也許有人趕著一群羊或一窩豬,景象很有古意。

 

 

 

 

 

鄉村景致饒有動物之趣。有的村落門口還有一對石獅子。

 

 

浮光掠影般走過,對那裡的鄉土,感到熟悉又陌生,對那裡的人們,感到親切又客套,一個民族在兩種不同的大環境下,許許多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令人深思不已。暫且擱下惱人的政治因素,目前我最大的願望是:找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分此岸彼岸,大夥騎著單車,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去感受歷史﹔或者搭著長途的老爺巴士,進入少數民族的聚落,揭開他們的神秘面紗,探一探神話、詩歌的靈感之泉...

 

 

 

龔老師領我們去吃在地的臭豆腐

 

 

 

 

 

常見男人抽水煙我也裝模作樣一番

 

 

 

 

猜猜看他們在做什麼

 

 

 

 

 

現在的數位相機可以快速調好照相容易多了當時我帶了單眼相機去需要比較多時間調光圈,他們很有耐性地等我照

 

 

【後記】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應是山水遊蹤的第一篇,但是年代久遠,當時帶著單眼相機去,照片都洗3*5的,幾本相簿淹沒在一堆相簿中,最近才找到,要和二十多年前寫的文章配起來現在看來,得挑一些掃描,所以現在才完成同年七月,我帶著幾位朋友去自助旅行,那次有攝影大師蔡OO同行,跟著搞花樣,除了彩色照片,還照幻燈片和黑白照,希望不久後能整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