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尋親(1)

2008071015:21

    

【小序】最近一則新聞報導,有一對姊妹,自小分別送人,四十年後,兩人同在一家公司而不知,因著一次旅遊,同喝一杯咖啡而相認。非常戲劇化,其實比戲還巧合。想起我去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童養媳的姊妹相認情節,今天就開始連載吧!

 

            

尋親           

 

一    

素雲邊按門鈴邊打量門面,這個社區並不是很高級,但是感覺小而美,齊整之中有些溫馨的氛圍。她有點忐忑不安,不知道和她面談的會是怎麼樣的人?

    素雲在網路上看到一則「華語教學」的廣告,廣告上特別註明要來自台灣,能操華語和台語或客家語的華人。在美國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她,覺得這不失為機會,雖然她不會說客家話,還是提起勇氣回應。對方自稱叫「玉」,這也讓素雲有種親切感,畢竟周遭的老美總是安妮、蘇菲亞、克莉絲丁等十足洋化的名字。她心裡猜測她是白人、黑人,還是拉丁人?

    門打開了,出乎意料的,竟然同是黃皮膚的人。也許是日本人或韓國人,她的腦中迅速閃過這個揣測。有許多日本或韓國太太,隨著丈夫的工作到處遷調,需要學多種語言,華文當紅,因此她們有空就學一學。不過玉的樣子很像台灣人,眼睛是鳳眼,鼻子有點塌。

    對方笑盈盈地伸手寒喧,好標準的美國腔,素雲又是一驚,幾乎可以肯定她是亞裔美人。素雲趕緊回以笑容,隨玉走入屋內。素雲的英文會話算是流利,移民過來這十年,陪著孩子就學,難免要參加一些家長會,與人接觸機會多,語文無形中也進步了。

    兩人談了些對教學的概念,與希望加強的方面等等,由於年紀相仿,談起來挺投緣的。不過玉提到另外有三個比較年輕的應徵者,她要在她們四人當中挑選最適合的人選。

    素雲問玉,為什麼要學華語?玉說「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以後有機會慢慢說」。

    回程的路上,素雲想大概沒希望了,那三個人當中就有兩個有教書經驗。看看自己,半老徐娘,一臉風霜(非風韻),而且一點專業的形象也沒有,可能沒有機會聽玉那長長的故事了。想哭的感覺又上來了,雖然她的故事跟許多移民家庭一樣,想起來仍舊傷痛,更現實的是經濟上不得不籌謀一番,坐吃山空不是辦法。

    回家後打起精神,上網繼續尋找工作機會。

    第三天,玉來電說希望由她來教。素雲心情頓時開朗許多,哼著歌設計教材。自從辦完離婚手續後,沒有這麼快樂過。打開衣櫃,把以前喜歡穿的衣服拿出來試試,還好,雖然瘦了些,樣子差強人意;抹上化妝品,似乎也蓋掉一些憔悴。她當下決定,接了孩子以後,到餐館打打牙祭!她離婚後,原本想回台灣,可是孩子自小在美國長大,恐怕無法適應台灣的生活。她慶幸還好老大十二年級了,他說大學時要半工半讀。兩個孩子都懂事,她想手邊的積蓄加上微薄的贍養費,稍微咬緊牙關,等老二高中畢業後就輕鬆多了。現在又找到事情做,一方面打發時間,一方面存點錢,讓將來的生活更有保障。

    玉是市場分析師,看起來頗為精明,她似乎是獨居,不知道結過婚沒有?素雲在美國待久了,懂得不要探人隱私,尤其是四十好幾的女人,問錯問題,雙方都尷尬。奇怪的是玉挺喜歡問些台灣習俗,尤其是客家人的習俗。可惜的是素雲雖然是客家人,自小給台灣人抱養,後來和親生家庭失去聯絡,對客家習俗就更不熟悉。她為了保有這份工作,常向客家朋友請教,或寫信請弟弟妹妹去問,自己也上網找資料。

    這時素雲突然思考:如果從小沒有送給別人,她會有怎樣不同的命運?聽說她生身家庭太窮困了,才把她送掉,養父母結婚三年還不生,急死了,聽從別人的建議,抱個女娃來招弟。素雲果然為養父母招來二妹一弟,所以養家這邊的長輩都對她不錯,她也就不太在意娘家。有時還因為被送掉而不平,心想既然你們不要我,我也不必管你們!記得大約六歲時,她親生母親過世,她被帶回去,只是,她被那個喪禮嚇壞了,好多人在哭,她得跪在地上,聽道士敲鑼打鼓,又叫又唱的。她好像還有兩個姊姊一個弟弟,她和他們不熟。大人們忙進忙出,講的話她聽不懂,也沒有人特別關照她,飯都沒能好好吃上一頓。她的父親變成一個有鬍渣、面容憔悴的人,她不敢靠近他。

    她在六歲認識了「孤單」。

    以後,娘家的人要來帶她回去,她都哭著說不回去,勉強被帶回去也老是哭,漸漸地娘家人不太來帶她。最後一次見娘家人,是父親娶新的老婆;最後聽到娘家的消息是,他們搬家了,那年她十三歲,心裡覺得輕鬆些。過了兩年,養父因為工作關係,也舉家搬離,她更是大大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