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憶舊

2013022520:28

 


今年在大哥家拍到橘子(疊羅漢的橘子),這是娘家的傳統,很親切的畫面!

 

       元 宵 憶 舊

                 1995年的元宵節

 

  今年的元宵節在南非過,皎潔的月亮高掛天宇,好像一隻大燈籠,可惜此處無提燈的風俗,且一入夜就人煙稀少,我們不敢外出,只好以回憶來過節。

  中國年的氣氛從臘月開始,忙著打掃、製臘肉、蒸糕點等等,一直要到元宵提燈、猜燈謎,才算完滿結束。元宵節可是說是新年的壓軸大戲,大人小孩莫不充滿期待。

  記得物資不甚充裕的童年時代,我們都自製燈籠,到山上砍些竹節,修整一番後,用破布沾油,做成火把。一到元宵節晚上,小孩子人手一枝,結伴出遊。臺灣的元宵節正好是冬季,尤其北臺灣多陰寒濕冷,印象中的元宵夜,月亮大多害羞地躲在雲中,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的遊興,反而因為月黑風高,增添一些詭異的氣氛,我們想像自己是藝高膽大的探險隊員,專挑些偏僻的地方去探險。若有人提議去墳場,那就夠刺激啦,一列縱隊走在墳場邊的小路,心裡打著哆嗦,嘴上可不敢說,還要唱些歌來壯膽,但絕不能唱那一句「同胞們,起來吧」,免得鬼同胞起來共度佳節。最後總會有個頑皮鬼,故意大吼一聲「鬼來啦」,然後撒腿就跑。這一群探險隊馬上變成潰散的戰敗軍一般,亂成一團。有人火把滅了,有人跌倒了,於是哭聲、風聲、跑步聲,把一個元宵節弄得精彩萬分。

  紙紮的燈籠也曾溫暖過許多小朋友的童年,但紙燈籠裡燃著小蠟燭,容易燒掉。後來塑膠燈籠大量出現,造型多樣化,動物的、人物的、各種交通工具等,一近元宵節,大街小巷的店舖就掛滿各色燈籠。這種燈籠用電燈泡,安全、耐用,有的還設計成一閃一閃的,但就是少那麼些味道。

  除了小燈籠,我們也有大花燈可以看,比較有規模的廟宇,有大型、活動的花燈,花燈的內容很多是傳統忠孝節義的故事,可說是寓教於樂。自從元宵節被明訂為觀光節,這項傳統的活動就更盛大了,中正紀念堂每年都有特製的燈籠展出,有時還配合當年的生肖,用以吸引人潮。果然,在展現期間,人潮總是洶湧,不知是人看燈,還是燈看人!                   

  猜燈謎也是一項有趣的活動,有一次到一座廟宇前的野臺戲棚湊熱鬧,但見萬頭鑽動,題目一出來,呼聲四起,為了引起主持人的注意,有人高舉雨傘,有人揮動衣服,更有人敲鑼打鼓。燈謎也年年翻新,著實讓大家來一次腦力激盪。

  元宵節又稱小過年,所以一般人還是盡量回家團圓吃元宵。元宵裡面包著各種餡兒,口味多樣化,又以手工製的最搶手,大家認為手工製的比較Q,所以寧可大排長龍等著買。看做元宵的人手腳麻利地動來動去,也別有一番趣味。

  我們家沒有吃元宵的習慣,但我們在元宵節一定要祭天地、拜祖先,然後把擺在供桌上的橘子吃掉。年前爸爸會特別去選購又大又新鮮的橘子,在除夕那一天擺在供桌上。以三個為底,上面再疊兩個為一單位,共要有五疊。這些橘子按規定要等元宵節才拆,可是若有快要爛的,中途可以換,我們常去偵查,若有比較差的就換下來吃掉。那些橘子特別甜而多汁,所以我們勤於偵查。元宵節把橘子拆下,也表示這一個年過完,小孩子該收心在功課上了。

  今年沒吃到元宵、沒提到燈籠,更沒有橘子堆可拆,還好有這些回憶,豐富了這個異鄉的元宵節。